四渡赤水是指1935年1月19日至3月22日,中央红军在川黔滇边的赤水河流域,与国民党军进行的高度灵活机动的运动战.以下是其详细介绍:
历史背景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红军被迫长征,湘江战役后红军损失惨重。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之后中央红军准备北渡长江,在川西北地区建立革命根据地,但面临着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
战役经过
- 一渡赤水:1935年1月19日,中央红军分三路向黔北土城方向前进,28日在土城附近的青杠坡与川军激战,形成对峙,红军遂于29日撤出战斗,在土城附近西渡赤水河,进入云南扎西地区。
- 二渡赤水:国民党军逼近扎西地区时,中央红军快速东进黔北,于2月18日-20日东渡赤水河,相继攻占桐梓、娄山关和遵义城,并在遵义附近伏击了增援的国民党中央军,取得长征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
- 三渡赤水:3月2日,蒋介石调整战略,以重兵进逼桐梓、遵义等地。15日,中央红军在鲁班场与国民党军队激战未果,于16日-17日西渡赤水河,转入川南,作出北渡长江姿态。
- 四渡赤水:待国民党军队加强长江和横江防线的防御时,中央红军于21日-22日再渡赤水河,返回黔北。之后,红军主力于30日-31日南渡乌江,佯攻贵阳,逼迫蒋介石调集云南的兵力,红军则趁机转进云南,最终于5月9日全部渡过金沙江,摆脱了几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
战役意义
- 它保存和形成了中国革命的核心力量,巩固了毛泽东在党和人民军队中的领导地位。
- 打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计划,使国民党军队的部署被打乱,疲于奔命,成功地摆脱了敌人的追击,减少了自身的损失,为后续的战略行动保留了力量。
- 充分体现了毛泽东等领导人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和红军战士们顽强的战斗意志,是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典型战例,被美国西点军校写进教材,也为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电话:18586790632
电邮:2858670352@qq.com
地址:贵州省遵义市